Quantcast
Channel: 特约贵州拍客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68

“双创”振翅 乡村腾飞 汇川区力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

$
0
0

汇川区常住人口57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25.3万人(农村劳动力15.4万人),外出务工人员约12万人。

数据的背后是劳动力的大量流失,以及日益严重的“空壳村”现象。如何才能留得住人,让农村经济焕发活力生机?

“返乡农民工通过外出历练,开阔了视野、增长了本领、积累了资金、提升了观念,返乡创业创新,很快成长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心骨、社会组织的引领者、经济组织的领头雁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,为乡村产业规模经营注入新的活力。”从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、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的话中发现,“双创”才是答案的关键。



团泽镇大坎村梦润集团


“村里只有一条通拖拉机的山路,村民穷得住土坯房、吃包谷饭……”曾经的团泽镇大坎村不通路、不通水、缺乏动力电,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,村里十分萧条。

32岁的村民张晓辉,17岁就开始到浙江、上海等地务工,一走就是15年。

“2002年去外面打工时,村里只有一条窄窄的泥巴路,有些路段还是悬崖,下雨天车子都不敢开进来。”张晓辉说。

2016年春节返乡时,看到家乡路宽了、房子变漂亮了,村里还正在发展一些产业,他内心当即就被震撼到了,也萌生了返乡发展服务家乡的念头。

2016年4月,他辞去上海每月2万多元工资的工作,带着近200万元资金回到家乡创业,在乡镇开了两家广告店,并在家乡搞起了“山林鸡”养殖,发展前景也不比从前差。

据统计,5年来,大坎村有100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,100多名返乡人员成功创业后成为了带动一方发展的“领头人”。

“这些人返乡后,有跑运输的、有开超市的、有搞种植养殖的、也有贩卖水果蔬菜的。随着他们的回流,村里重现生机与活力,大坎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‘创业村’。”大坎村委会主任胡全伟信心满满地说。



板桥镇返乡农民工创业一条街


事实上,汇川区自2005年就开始探索“输出变引回、创业带就业、创新促发展”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,开辟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通道,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、资金、技术等困难和问题。相继出台了《汇川区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》等18个相关优惠政策,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通过租赁、承包等方式利用闲置土地、厂房等进行创业,提供创业奖励及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,大大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。


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的载体,延伸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链,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。

“产业转移将改变当地的产业绩效,推动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,汇川区则通过创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,培育农村新产业、新业态,调优农业产业结构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”姜世甫如是说。



板桥镇藤编工艺品


临近冬至,汇川区板桥镇返乡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上货车来来往往,不断有藤编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。

“一条街的人都吃‘藤编饭’,人人都是这项工艺的传承人。”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马毅告诉记者。

马毅自小就开始学藤编,2001年马毅夫妻俩相伴到广东佛山一家家具城帮老板编织藤制品,因其能力出众,成为了艺品的编织和技术指导的主管。

2009年4月,马毅回乡看到板桥镇的变化很大,心里萌发了回乡发展的想法。

“这些年也学到了技术,而且汇川区也有了很多支持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,全力引导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创新,我想把更多的好技术带回家乡,同大伙一同分享,一同发展。”马毅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回到家乡后,他积极与村支两委联系,在区、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根据多年在外学习经验,跳出传统藤编的老路,另辟蹊径,从事藤编工艺品的开发,创办了“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”,带动员工扩大藤编生产规模,走上了公司+农户的产业模式,由传统工艺向精品工艺转变,产品种类繁多,样式精美,产品远销全国各地,深受用户青睐,2015年,销售额超过400万元。



高坪街道大坡葡萄基地



泗渡镇松江苗寨


据统计,近年来汇川区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梦润鹌鹑、大坡葡萄、杨老大米粉等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迅猛发展;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一条街、现代农业体验馆等30余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项目得到实施,有力带动了特色种植养殖、农产品精深加工、餐饮服务、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,初步形成了以山地高效特色农业、农旅一体化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。(来源:聚焦汇川)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68

Trending Articles